养生氛围 ICU环境中的丙泊酚:了解和管理抗心律失常、促心律失常作用和异丙酚输注综合征

活力健康谷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活力养生
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活力健康谷 > 活力养生 >
养生氛围 ICU环境中的丙泊酚:了解和管理抗心律失常、促心律失常作用和异丙酚输注综合征
发布日期:2025-04-12 06:01    点击次数:54

图片

翻译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麻醉科 俞立奇

概述

丙泊酚因其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而彻底改变了麻醉和重症监护医学。这种药物已被证明在许多临床场景中非常有效。此外,丙泊酚保持了压倒性的良好安全性;然而,它同时具有抗心律失常和促心律失常的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丙泊酚和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IS)的双重心律失常心血管影响。我们还讨论了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遵守流程的输注率和警惕监测结果的必要性。

关键词

麻醉管理、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丙泊酚镇静、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引言与背景

丙泊酚(2,6-二异丙基苯酚)是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英国伦敦)开发的一种革命性麻醉剂。自1986年在欧洲引入并于1989年在美国获得批准以来,它已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麻醉和重症监护室(ICU)的日常实践。几个世纪以来,挥发性麻醉剂,如醚类、氯仿和一氧化二氮,一直被用作麻醉剂。然而,挥发性麻醉药在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中提出了挑战。在麻醉诱导过程中,挥发性麻醉剂会引起气道刺激、咳嗽、屏气和喉痉挛。此外,吸入麻醉剂在维持麻醉和手术中的无体动状态方面也存在挑战,因为它们在维持麻醉深度方面具有不可预测的药代动力学。

有些挥发性麻醉剂会导致恶性高热、肾毒性和肝毒性,这突出了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的必要性。异丙酚解决了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而对短效静脉麻醉药的需求。异丙酚足以用作全麻诱导和维持麻醉。由于其起效迅速,已成为麻醉诱导的标准药物。可以使用间歇推注或连续输注来维持麻醉。它成为实现全静脉麻醉(TIVA)的标准药物,该药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门诊手术和门诊环境中很流行。丙泊酚的其他优点包括即使在长时间的麻醉和清醒镇静后也能快速恢复。

在现代医学中,丙泊酚是麻醉诱导和维持、手术中镇静和ICU镇静的金标准。异丙酚由于其多功能性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综述方法

为了对文献进行综述,我们收集了PubMed、PubMed Central和Google Scholar的文章。使用的关键词是“丙泊酚”、“心律失常”、“丙泊酚诱导的心律失常”和“丙泊酚对心血管的影响”。我们使用MeSH搜索策略来收集数据。我们收集文献数据的时间段包括从首次报道异丙酚投入临床使用到2023年5月15日为止。我们保留了85篇文章、书籍章节、书籍和其他重要出版物供综述。

综述

丙泊酚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满足不同临床需求并改善结局的多功能镇静

ICU环境中的应激反应,如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变化、气管插管刺激、睡眠剥夺和疼痛,可导致谵妄。因此,在ICU环境中提供足够的镇静和镇痛对于预防焦虑和激动的风险至关重要。此外,评估镇静的深度和质量以满足ICU环境中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已经开发了几种镇静量表,并用于监测ICU中镇静的深度和质量(例如,运动活动评估量表(MAAS)、Ramsay激动镇静量表(RASS)和Ricker镇静激动量表(SAS])。丙泊酚在重症监护室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使用镇静量表促进机械通气和防止躁动。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包括心脏手术后),丙泊酚达到了足够的镇静作用,副作用比咪达唑仑少。

丙泊酚与其他常用麻醉剂的比较

与咪达唑仑相比,接受丙泊酚镇静的患者苏醒得更快,因为丙泊酚被重新分配到外周组织(肌肉和脂肪)并代谢清除。停止输注后,因为丙泊酚的半衰期较短,约为30至60分钟,患者通常在10至15分钟内醒来,并从镇静状态中恢复。异丙酚降低了老年患者的清除率和分布量;因此,需要的剂量较低。然而,丙泊酚麻醉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在慢性肾和肝功能衰竭患者和肝肾功能正常患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一项研究表明,丙泊酚联合氯硝西泮有效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从而减少长期神经损伤。丙泊酚在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中显示出与右美托咪定相似的疗效和结果。一项大型多中心试验得出结论,与右美托咪定相比,丙泊酚在两种药物之间的结果没有差异,包括没有谵妄或昏迷的存活天数、没有呼吸机的天数、90天没有死亡或6个月时的认知状态。此外,一项单中心、开放标签、前瞻性研究表明,与咪达唑仑-芬太尼方案相比,丙泊酚-瑞芬太尼方案减少了机械通气天数,并允许在心脏大手术后更早出院。

丙泊酚的神经保护作用

异丙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尤其是在ICU中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时。研究表明,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输注丙泊酚有助于维持或降低颅内压(ICP),并可将平均脑灌注压(CPP)(定义为平均动脉压(MAP)减去ICP)提高到60 mmHg以上。此外,研究表明,在接受中度低温方案的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中,大脑血流速度(CBFV)降低35%,大脑氧摄取量(COE)降低10%,因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此外,与大脑氧需求量相比,丙泊酚通过产生过量的大脑血流量,改善了动态大脑自动调节,同时降低了COE,提供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对开颅手术的患者,特别是术前ICP高的患者,使用丙泊酚后,ICP显著降低。丙泊酚为成年人提供有效的ICU镇静,恢复时间快速且可预测。由于其优点,丙泊酚适用于广泛的临床环境,包括机械通气、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和谵妄的预防,提供了可靠的镇静选择。

丙泊酚对心脏双重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探讨

丙泊酚及其心律失常特性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们具有促心律失常和抗心律失常的特性。我们汇编了一系列病例报告,涵盖丙泊酚对心脏传导的广谱影响。

抗心律失常特性

Miró等人报道了一例患者因心房颤动来到急诊室,在等待电复律时接受丙泊酚镇静后,心室快速反应恢复为窦性心律。一份病例报告发表在《英国麻醉杂志》上,一名68岁的男子因胸痛和心悸来到急诊室;最初的心电图(EKG)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对颈动脉窦按摩无效,在输注丙泊酚的麻醉诱导准备复律后,静脉注射腺苷最终转化为窦性心律。

在一名76岁男性的病例中,他有多发性心肌梗死伴扩张型缺血性心肌病的复杂心脏病史,并在送到急诊室后出现多发性ICD放电和多源室性心动过速(VT),多源性室速对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和美托洛尔在内的静脉药物具有耐药性。但是,丙泊酚诱导成功地将患者的多态性室性心动过速转变为窦性心律。

365站群VIP

人们观察到丙泊酚可使Wolff-Parkinson’s white(WPW)综合征的异常传导转为正常化,并使delta波消失和PR间期缩短。在一例患有WPW综合征的29岁女性中,术前心电图显示delta波和短PR间期。丙泊酚诱导后,delta波消失,PR间期也正常化。正常的心电图传导一直持续到麻醉停止,但术后,delta波恢复,这清楚地表明了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短暂性。丙泊酚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心肌梗死期间,心脏再灌注可能导致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但丙泊酚可以缓解这些再灌注心律失常。在豚鼠模拟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动物实验中,丙泊酚已被证明可以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此外,丙泊酚可防止缺血引起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PD)缩短,减少动作电位的分散,减少传导阻滞,减少再灌注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Wu等研究了丙泊酚对心脏传导系统的直接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丙泊酚显著延长房室结(AV结)传导,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心脏离子通道,如ICa(钙离子通道)、INa(钠离子通道)和Ito(瞬时外向电流通道)。他们还提到了丙泊酚的抗心律失常治疗特性,以及在心脏病患者中使用丙泊酚作为麻醉剂时的特殊注意事项。

促心律失常作用

在一项小规模研究中观察到,在对60名患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儿童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A)期间,与异氟烷相比,丙泊酚的给药显著减缓了房室结的传导。在另一个案例中,一名患有Plummer's病的43岁女性通过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全身麻醉;在手术过程中,这种组合产生了更多的交感神经抑制,导致窦性阻滞。各种案例研究已经报道了丙泊酚推注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一份有趣的案例报告说明了这一现象;一名患有长QT综合征的28岁男子在骨髓炎伤口清创手术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据推测,伤口冲洗和丙泊酚推注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可能是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过去也有报道称,慢性丙泊酚滥用者在手臂被蝴蝶蛰伤昏迷后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入院时,心电图通常显示Brugada综合征的典型特征,包括导联V1-V3的变化、低血压和代谢性酸中毒。在一个这样的例子中,尽管进行了治疗,患者的病情恶化;心电图显示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最终死于与这些情况相关的并发症。另一项病例研究报告称,一名78岁的女性在丙泊酚镇静下进行胫骨远端闭合复位和移位时,出现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随后发生心室颤动(VF)。

与心动过缓的关系

一项研究表明,丙泊酚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影响人类心房毒蕈碱受体,这可能解释了其心动过缓的诱导作用。一项对豚鼠心脏的研究表明,丙泊酚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而引起心动过缓,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发现其负性变传道作用主要由M2毒蕈碱受体介导。对25.981名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广泛的IV期临床试验显示,4.8%的患者出现心动过缓,42%发生在最初10分钟内。此外,试验表明,当丙泊酚与β受体阻滞剂或阿片类药物联合给药时,心动过缓更为明显。

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的病理生理学

丙泊酚的作用是由腹外侧视前区(VLPO)GABA能(γ-氨基丁酸)神经元放电的增加介导的。与GABA受体的结合增加了氯通道开放的持续时间和频率。因此,兴奋性输入被间接促进到VLPO内的GABA能神经元,增加谷氨酸的释放和随后的镇静。丙泊酚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丙泊酚的作用机制

站群论坛

丙泊酚影响心脏电生理学的几个关键方面。心脏电生理系统基于通过钙(Ca2+)、钾(K+)和钠(Na)通道的离子流。K+受丙泊酚影响的通道包括ATP敏感通道和负责延迟向内和瞬时向外整流的通道,这些通道描述了离子如何流过这些通道。由于这些相互作用,丙泊酚可以影响APD。

变力作用

丙泊酚已被观察到具有负性变力作用,这与药物降低心肌收缩力的能力有关。结果,血压和心输出量下降。然而,大多数体外研究表明,丙泊酚在临床相关浓度下具有较小的变力作用。查看有关变力效应的各种病例报告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从轻微到显著的变力效应,尤其是考虑到动物研究,情况喜忧参半。

在基于豚鼠心肌细胞的研究中,观察到丙泊酚可以由于阻断心脏L型钙通道(LTCC)而导致显著的负性肌力作用。随后,这种作用导致APD缩短和心脏收缩力抑制。然而,丙泊酚的这种负性变力作用只有在超治疗浓度下才能检测到。这种效应可以通过同时阻断K+延迟整流电流(IKs)中丙泊酚的补偿机制来解释,该机制在临床相关浓度下抵消了这种效应。另一项涉及豚鼠心室肌细胞的研究表明,APD的降低和内向钙电流的幅度是其负性变力作用的原因。

Hanouz等人证明丙泊酚对豚鼠右心室肌条有不同的作用。这些影响取决于周围细胞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丙泊酚会缩短APD,但在缺血条件下这种作用会减弱。还应注意的是,在急性缺血条件下,丙泊酚可降低正常区和缺血区之间转换区域APD的变异性。这可能降低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相关的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动物研究表明,在正常心肌中,丙泊酚在治疗浓度下不会影响心脏收缩力。然而,建议对有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丙泊酚时要谨慎。在各种动物研究中,特别是在犬类研究中,观察到丙泊酚在已有损伤/功能障碍的心脏中诱发心律失常,并假设在有潜在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因为丙泊酚给药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对心脏离子通道和缝隙连接的影响

ATP敏感性K+通道(KATP)有两种类型,即线粒体K-ATP(MitoKATP)通道和肌膜K-ATP(SarcKATP)通道。SarcKATP通道在心脏动作电位的第3阶段(快速复极)和第4阶段(静息电位)中起着关键作用。MitoKATP仍然知之甚少,并且没有直接参与心脏动作电位,因为它们不直接存在于细胞膜内。然而,这些通道在心肌缺血期间发挥心脏保护作用,从而提供心脏保护益处。当ATP水平降低时,这些通道打开,导致钾流出,从而使细胞超极化并降低兴奋性,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在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的研究中,丙泊酚在临床相关浓度下对这些通道的影响似乎很小。在超治疗浓度下,丙泊酚会影响KATP通道的活性和线粒体氧化。

人类心脏具有延迟整流的K+电流,这对心脏复极至关重要。这些电流可分为三种类型:超快速(IKur)、快速(IKr)和慢速(IKs)。IKr通道负责快速激活、失活和显著的内向整流。IKr负责复极的第3阶段,是III级抗心律失常的靶点。然而,很少有研究调查丙泊酚对IKr通道的影响。一项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的研究表明,丙泊酚对IKr通道没有影响;相反,它主要影响IKs通道的慢成分。丙泊酚抑制延迟整流慢K+电流(IKs),该电流负责心房和心室中心脏动作电位(3期)的最终复极阶段。

在心脏动作电位的第1阶段,瞬态外向整流通道电流K+(Ito)有助于快速的初始复极。在大鼠心室肌细胞中,25和50μmol/L的丙泊酚显著降低了K+(Ito)电流,可能有助于其对某些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

根据Yang等人(2015)的研究,丙泊酚影响多个钾通道,包括心房K+(Ito)和IKur,如hKv1.5、hERG和hKCNQ1/hKCNE1等在人类胚胎肾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丙泊酚可以抑制KIto和IKur通道及其各自的亚基hKv1.5和hERG,干扰复极的初始和最终阶段。此外,抑制形成慢延迟整流钾通道(IKs)的hKCNQ1/hKCNE1可能会影响心脏动作电位的最终复极阶段,可能会略微延长心房APD。丙泊酚对这些心房钾通道的抑制和心房动作电位的延长会导致心房心肌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对心脏钠和钙通道的影响

心脏动作电位的0期由心脏Na+通道传输的内向去极化电流(INa)启动。丙泊酚以剂量和频率依赖的方式与Na+通道相互作用,导致心室肌细胞内Na+电流减少,并改变通道失活和恢复。这些变化有助于对心脏电传导系统的速率和节律(变速和变时效应)以及房室结传导间隔的延长。

如上所述,丙泊酚抑制LTCC,LTCC对于将心脏细胞兴奋与心脏收缩耦合至关重要。LTCC通道负责心脏动作电位的平台期(2期),并且在内向(钙)和外向(钾)电流之间存在平衡。这会产生持续的去极化或“平台期”。此外,丙泊酚已被证明在临床相关浓度下可抑制豚鼠、狗和大鼠心室肌细胞的LTCC通道。

与连接蛋白43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意义

缝隙连接是连接心脏细胞的小通道,由连接蛋白组成。连接蛋白和连接蛋白43(Cx43)促进心肌细胞之间的电通讯和代谢通讯。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心室心肌内电的传播和同步。

Hirata等人(2000)研究了麻醉剂,特别是丙泊酚和七氟醚,在急性心肌缺血期间对存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特别是麻醉剂对心肌梗死期间Cx43的影响。动物研究表明,在可逆性缺血条件下,细胞外电阻的增加会减缓导电,而10-15分钟后快速解偶联会导致心律失常。然而,Hirata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缺血后的5-10分钟内,发生了最致命的心律失常。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注意到丙泊酚预处理是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后潜在致命心律失常的一种可能手段。Hirata等人(2000)还指出,丙泊酚通过防止Cx43磷酸化和维持缝隙连接的传导来预防心肌梗死后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了解丙泊酚与Bezold-Jarisch反射的关系

Bezold-Jarisch反射包括三种症状(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是迷走神经活动的标志;然而,它与丙泊酚诱发的心动过缓的确切关系仍然难以捉摸,在人类和兔子的研究中有相互矛盾的发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这种关系,并了解丙泊酚对患者的影响。

Ikeno等人证明丙泊酚不会通过自主神经药物阻断直接影响狗的心脏传导系统,这表明其与心动过缓的关系是由于间接机制。丙泊酚可预防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期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然而,Morey等人使用阿托品可以逆转这种作用。研究表明,丙泊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和增加副交感神经支配来介导的。

图片

表1 :丙泊酚对心脏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作用

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IS)及其临床意义

丙泊酚在PRIS等致命情况下会导致心律失常,如果长时间高剂量给药,这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并发症。PRIS可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损伤(AKI)、脂肪肝、高脂血症、急性难治性心动过缓和心搏停止。此外,它还可以通过直接抑制线粒体呼吸链或改变线粒体脂肪酸代谢而导致乳酸酸中毒和肌肉坏死。一些危险因素,如年轻、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呼吸道疾病、外源性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和亚临床线粒体疾病与PRIS有关。

与Brugada综合征的关系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由心脏Na+通道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SCN5A突变导致Na+通道加速失活。由于Na+通道的快速失活,在右心室肌层中产生电压梯度。此电压梯度可触发危及生命的VT或VF。Brugada综合征可以通过在心电图上寻找一个或多个右心前区导联(V1-V3)的特定心电图图形(1、2或3型)来诊断。具体而言,Brugada综合征1型心电图模式显示ST段抬高>2mm,随后出现负向T波;2型和3型心电图形态变化较大,但仍显示鞍背ST段抬高。然而,这些心电图模式可能并不总是可见的。它们可以用钠通道阻断剂(如西萝芙木碱或氟卡尼)来掩盖。

如上所述,丙泊酚抑制心脏Na+通道。已有多例丙泊酚引起心电图Brugada样变化。在PRIS的早期阶段,类似于Brugada综合征,右心前区导联(V1至V3)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ST型抬高。因此,Brugada综合征患者不应接受丙泊酚,因为它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PRIS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心肌衰竭,尤其是在ICU接受丙泊酚输注的儿童中。Jorens等人。报告了一名12岁男孩因PRIS死亡的病例;尸检病理报告显示心肌细胞溶解和前所未有的心肌脂肪堆积,这解释了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利用受损引起的心肌衰竭。同样,已知丙泊酚会导致脂肪酸氧化中断和线粒体呼吸链衰竭,导致循环中游离脂肪酸增加。此外,研究表明,已知游离脂肪酸会导致心律失常。

预防和管理丙泊酚输注综合征:重症监护策略

为了避免PRIS,有必要仔细评估丙泊酚用于危重患者镇静的风险和潜在益处,考虑可及性、经济可行性和潜在的镇静选择。PRIS需要根据临床特征进行早期识别和管理,然后立即停止丙泊酚输注和潜在的葡萄糖输注,以解决可能的线粒体受累问题。PRIS与高剂量和延长输注时间有关。因此,目前的文献建议输注时不要以超过5 mg/kg/小时的速率持续输注超过48小时,并建议将丙泊酚与其他镇静剂(如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在长时间输注期间,特别是在需要高剂量镇静的情况下,密切监测pH、乳酸和肌酸激酶(CK)水平对于避免PRIS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长时间输注期间。在管理PRIS时,立即的治疗干预应侧重于减轻危及生命的表现,如心电图Brugada模式的变化和其他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高钾血症、低血压和高热。尽管酸中毒可能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它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并改变儿茶酚胺的疗效。最大限度地进行通气可以为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提供一种代偿病情的方法。

当对高钾血症、酸中毒或高热的标准治疗没有令人满意的反应时,必须考虑血液过滤,并且应该停止丙泊酚的给药,转而使用替代催眠药,如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PRIS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的情况下,连续血液过滤可以通过消除丙泊酚的水溶性代谢产物提供显著优势,即使它不能消除其亲脂性母体化合物。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以作为最后手段使用,并且当血管容量补充和升压药或止疼药不足时,它已经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

文献提出了PRIS的替代治疗方法。例如,一项案例研究发现,L-肉碱可以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来帮助控制病情。在这项研究中,一名59岁的ICU患者因长期低剂量丙泊酚输注而出现PRIS,在停用丙泊酚、接受L-肉碱和积极的支持性护理后,患者迅速康复。病人最终从医院转到康复中心。在开始左旋肉碱治疗的两天内,患者CK水平下降,病情趋于稳定。

局限性

我们文献综述的重要缺点是,我们的许多发现都是基于孤立和新颖的病例报告,而临床试验的确证证据很少;我们专注于涵盖ICU中使用丙泊酚可能引起的更广泛的心脏不良反应,因此讨论了在普通日常临床ICU环境中可能常见或不常见的最罕见的话题。因此,我们重申,这些结果中的许多都是基于孤立的病例报告、病例研究和动物研究。这些病例研究包括不同患者群体的临床场景。未知混杂因素的可能性和缺乏对照研究限制了我们得出明确结论的能力。与此同时,关于L-肉碱等替代治疗的短期观察和稀缺数据可能会使理解潜在干预措施的长期影响和疗效变得更加困难。未来的研究应该解决这些挑战,以全面了解ICU环境中的影响及其管理策略。

结论

丙泊酚自20世纪末被发现以来,对麻醉和重症监护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起效快和短效性使其成为诱导和维持麻醉、程序镇静和ICU镇静的良好药物。它在ICU环境中的有效性是显著的,因为它提供了快速和可预测的恢复时间,减少了副作用,并在各种临床场景中具有多功能性。此外,它的神经保护作用使其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和开颅手术患者的管理具有宝贵价值。最后,丙泊酚作为ICU镇静的基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丙泊酚具有抗心律失常和促心律失常双重特性。在某些情况下,它的抗心律失常特性被观察到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但它也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和APD延长有关。当长时间高剂量给药时,丙泊酚会引起罕见的并发症,如PRIS。为了避免和管理好PRIS,必须仔细评估患者,坚持推荐的输注率,并密切监测使用丙泊酚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早期识别PRIS、立即停用丙泊酚以及血液过滤或ECMO等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减轻危重患者的危及生命的表现并改善预后。丙泊酚已经显著改变了麻醉和重症监护实践的格局,它仍然是提供安全有效麻醉和镇静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可能存在心血管影响和罕见并发症,但丙泊酚在临床环境中的安全性总体上仍然良好。为了确保最佳的患者护理,临床医生必须警惕心律失常和PRIS的潜在风险。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附录

重要基因和亚基

hERG:人类Ether-a-go-go相关基因(hERG)编码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IKr)的α亚基。该通道在心脏动作电位复极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持正常心律。

hKCNQ1:编码慢延迟整流钾通道α亚基的基因在心脏动作电位复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与许多心脏疾病有关,如长QT综合征、Jervell-Nielsen综合征和家族性心房颤动。

hKCNE1:编码一种跨膜蛋白的基因,该蛋白作为慢延迟整流钾通道的调节亚基,在调节通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与Jervell和Lange-Nielsen型长QT综合征以及Romano-Ward型长QT综合症有关。

SCN5A:编码河豚毒素抗性电压门控钠通道α亚基的基因在启动心肌动作电位升高中至关重要,并与各种心脏疾病有关。

hKv1.5:Shaker相关基因编码电压门控钾通道的α亚基,该亚基通过控制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复极在心脏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缺陷可能导致家族性心房颤动。

心脏通道功能

L型钙通道(LTCC):一种在动作电位平台期促进钙离子进入心脏细胞的通道,在肌肉收缩和动作电位延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钠通道(INa):对心脏细胞快速去极化、启动心肌收缩至关重要,并在各种心脏病中发挥作用,同时作为1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靶点。

IKr(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对心脏细胞的复极至关重要,它有助于使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

IKs(慢延迟整流钾电流):有助于心脏细胞的复极阶段,并在调节QT间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IKur(超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参与动作电位的复极阶段,特别是在心房细胞中,并导致心房不应期。

Ito(瞬时外向钾电流):参与心脏细胞动作电位的早期复极阶段,有助于形成动作电位波形。

IK(ATP)(ATP敏感性钾通道):调节心脏细胞的静息膜电位,以应对细胞ATP水平的变化,这可能受到代谢应激或缺血的影响。

原文地址:

Paramsothy J, Gutlapalli S, Ganipineni V, et al. (June 15, 2023) Propofol in ICU Settings: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Anti-Arrhythmic, ProArrhythmic Effects, and Propofol Infusion Syndrome. Cureus 15(6): e40456. 

DOI 10.7759/cureus.4045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