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活力 言身脉诊:王叔和与《脉经》

活力健康谷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活力养生
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活力健康谷 > 活力养生 >
运动活力 言身脉诊:王叔和与《脉经》
发布日期:2024-11-26 14:34    点击次数:55

首发2023-07-16 00:02·言身中医

小王走进谢老师的诊所,见到谢老师正在整理病历。他恭敬地向谢老师行礼,然后坐在椅子上等待谢老师结束工作。

谢老师放下手中的文件,转过身来,微笑着看着小王说道:“小王啊,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小王站起身,微微鞠躬道:“谢老师,我最近在学习中医,对于王叔和这位历史名医的贡献非常感兴趣。您能给我讲讲他的故事吗?”

谢老师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神色:“王叔和,名熙,字叔和。他生活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曾担任晋朝的太医令。他性格沉静,博学多才,尤其对脉学有着深刻的研究。”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谢老师。

谢老师继续说道:“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王叔和有两大重要贡献。第一项贡献是他整理了《伤寒论》。那个时候,由于连年的战乱,许多古籍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就连几十年前由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也无法幸免。”

小王好奇地问道:“那王叔和是怎么找到《伤寒论》的全本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王叔和深知《伤寒论》的伟大价值,他不愿看到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被遗失。于是他四处搜集张仲景旧论,寻找书籍原本。经过努力,他终于成功地找到了《伤寒论》的全本,并加以整理和修复,使之得以保留至今。不过,《伤寒论》中只有伤寒部分的内容,杂病部分至今未能找到。”

小王听后感慨万分:“王叔和的努力真是令人钦佩,没有他的整理,我们可能就无法看到《伤寒论》的真正面貌了。”

谢老师点头赞同道:“是的,正是因为王叔和的贡献,《伤寒论》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但是直到唐朝时期,人们才发现了一本虫蛀了的小册子,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同。另外,还有一些内容论述了杂病,风格和词藻与《伤寒论》非常相似。后来,这部杂病部分被整理出版,被称为《金匮要略》。尽管内容并不完整,但对于处理许多棘手的医学问题,它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小王感叹道:“原来《金匮要略》也是由王叔和的努力得以保留下来的。他真是一位医学界的伟人。”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说:“没错,王叔和的第二大贡献就是他著成的《脉经》。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对于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王叔和在《脉经》中集录和整理了以往文献中有关脉学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剖析脉理,明辨脉象,说明主病。”

小王兴奋地问道:“《脉经》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呢?”

谢老师思索了一下,然后回答道:“《脉经》的描述和阐释非常深刻细致,充分展现了王叔和对于脉学的造诣。这部书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朝太医署将它列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将其视为必修课程。此外,该书对藏医学以及印度、阿拉伯国家和西欧的脉学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小王感慨地说道:“王叔和的贡献真是令人敬佩。他不仅通过整理《伤寒论》和著作《脉经》保留了重要的医学经典,还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深远影响。这让我深感医学的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没错,王叔和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整理重要著作上,他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也十分深入。据记载,他在诊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脉经》中强调'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并参考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扁鹊、华佗等医家的论述,详细解析了脉搏的理论和脉诊的方法,为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了指导。”

《脉经》

唐朝甘伯宗《名医录》称王叔和“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可知王叔和精通医道,擅长诊脉。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脉经》还提到了八组相类脉,比如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等。这些相类脉的鉴别对于判断脉搏类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脉经》中描述的一些脉搏类型: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下无,两傍有。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365站群VIP

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365建站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脉经》是一本深受现代中医学界重视的书籍,它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早在公元8世纪初,日本就将《脉经》列为医生必修的教科书之一,体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随后,脉经传入了阿拉伯地区,在公元10世纪,阿维森纳这位阿拉伯医学之父,将《脉经》的记载进行了节选和整理,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传播和推广。同时,在同一时期,《脉经》也传入了中国的西藏地区,此外,在波斯和欧洲地区,也有对脉经进行直接翻译的版本,进一步促进了脉经的传播和研究。

《脉经》的作者王叔和通过他的研究和观察,准确地描述了各种脉搏的特征,这些描述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他的工作为后来的医生们提供了基本的脉搏认知标准,统一了脉搏的命名和定义,对于后世的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图片

希望通过《脉经》的介绍,你对脉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