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房扑 (AFL) 和心房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同形式与结构正常心房中的心房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在腔室扩张或既往接受过干预的患者中更是如此。心房解剖结构、宏观和微观组织分布(包括心肌纤维、传导系统和结缔组织)非常复杂。本综述总结了介入心电生理学家的心房解剖知识,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复杂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学和消融选择,以及安全有效地进行导管消融术。
左心房解剖结构 左心房位于右心房偏后和偏高的位置。由于房间隔的倾斜,左肺静脉比右肺静脉位置更靠上(左高右低)。左心房有5个壁:房顶、后壁、左外侧壁(游离壁)、间隔壁和前壁,第6边(“底部”)边界为二尖瓣。与RA一样,它也可以被认为有四个组成部分:房间隔、左心耳、围绕二尖瓣口的前庭和静脉成分(图7)。图片
Figure7 a.展示左侧脊部;b.左房CT重建;c.二峡纵切面染色图 左心房的大部分心内膜面是光滑的,特别是后壁和顶部,而来自原始心房的充满梳状肌的左心耳及其邻近结构具有粗糙的肌小梁状表面(图 7)。左心房壁由多层心肌链(myocardial strands)组成,每层心肌链的方向不同,导致壁的肌肉厚度发生明显变化,(左房心肌)通常比右房的要厚。值得注意的是,左房前壁有一个区域,正好在升主动脉后方,Bachmann 束下方,此处心房组织特别薄,电生理术者必须特别小心,避免穿孔(图 8)。图片
Figure8 a:Bachmann 束,穿过前房间沟并延伸向左心耳。b 隔肺束(septopulmonary bundle)的剥离,起源于Bachmann 束下方的心房沟,展开成肺静脉,并纵向穿过左心房顶部
Bachmann束
Bachmann 束 (BB) 是主要的心房桥接,大多数心房间传导通过它进行,因此其病程中的一个病变/损伤可能引起心房间传导延迟,成为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基质(图 8 和 9)。
它位于左心房最浅层的前上方,由数根平行排列的心肌链组成,使它们在窦房结产生的心房间激动传导中起主要作用。在右房中,Bachmann束围绕右心耳分叉,为窦房结和界脊提供分支。在左心房末端,Bachmann束围绕左心耳根部延伸至左心耳游离壁和后下侧壁。
图片
Figure9 a:Bachmann 束,穿过前房间沟并延伸向左心耳。b 隔肺束(septopulmonary bundle)的剥离,起源于Bachmann 束下方的心房沟,展开成肺静脉,并纵向穿过左心房顶部
肺静脉
肺静脉 (PV) 是位于后壁的静脉成分。通常,有 4 条肺静脉(2 条左肺静脉和 2 条右肺静脉),但也存在重要的个体间变异,相对常见的是存在 3 条分离静脉或 2 条静脉汇合在共同开口。两条上肺静脉位置更靠前,而下肺静脉更靠后。右上肺静脉和 SVC有一个重要的解剖关系,因为肺静脉恰好在 SVC 的后面通过,而右下肺静脉与腔静脉间区域有关系。
静脉心房交界处(venoatrial junction)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一系列延伸至肺静脉口的心房工作肌袖组成。静脉壁肌肉光滑,内层与心肌组织束重叠。这些心肌袖主要包含环状的纤维束,但也通常有斜行和纵向的纤维。它们在每根静脉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长度,在静脉心房交界处最厚。上肺静脉中的肌袖通常比下肺静脉厚。有时,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中间可发现有激动传导连接的心房肌桥。在这个隆突区域(Carina area),心肌细胞链的排列发生突变很常见----link两肺间常见补点原因。肺静脉口呈卵圆形,随呼吸和心动周期而变化。
图片
365建站Figure10 a:肺静脉周围隔肺束心外膜下肌纤维排列。心肌组织环绕静脉心房交界处,形成心肌袖。右上肺静脉紧靠上腔静脉后方。b 左心房壁的透照显示了左心房壁的不均匀心肌轮廓。注意肺静脉心房交界处、左心耳和左后心房壁之间的最薄肌壁。c 显示冠状窦与 Marshall 斜静脉空间关系。冠状窦沿左心房前庭部分的心外膜部分走行,环绕二尖瓣口。
左心耳LAA
LAA是左房上部和前外侧的管状结构。其开口通常为椭圆形或圆形,大小在 11-17 mm 之间不等;圆形开口多见于房颤 (AF) 患者(图 7)。其形状、尺寸和分叶数量存在广泛的变异性;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多叶 LAA 比单叶 LAA 更复杂。左心耳心内膜显示了一个复杂的梳状肌网络,通常厚度超过 1 mm,由薄壁分隔,当电生理学家在左心耳内部操作时,需要非常谨慎。左主干、冠状动脉回旋支和心大静脉通常被左心耳的主体和头端覆盖,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方向,有时甚至指向主动脉后侧或内侧。
左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结构称为左侧嵴部 (LR) 或“coumadin嵴/华法林脊”,并向心内膜的内部形成一个褶皱(图 7)。左侧嵴部通常呈斜行方向从前上延伸至后下区,紧靠二尖瓣前庭上方。它是一种狭窄结构,尤其是在其上部水平,有时<5mm。在心外膜,它代表Bachmann束最外侧段的延伸,在内膜面是Marshall静脉和自主神经束的残余物。在心内膜下,前壁由隔肺束的纤维组成,其肌性排列表现为通过心房壁的肌原纤维方向突变。这种异质性被认为常发生在局部微折返或转子的特定解剖区域。
二尖瓣峡部
二尖瓣峡部 (MI) 或左心房外侧峡部是指连接左下肺静脉与二尖瓣环的左房游离壁后下段 [20]。其伸展范围在个体间差异很大,约为17mm至51mm不等,其厚度也可变,在该区域形成线性损伤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在一些患者中,其心内膜可形成肌小梁,代表了LAA梳状肌的延伸。在这些情况下,与肌小梁相连的心房组织异常薄。二尖瓣峡部是电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解剖位置,因为它可以被用于消融治疗围绕二尖瓣环的心房大折返房扑。
左心房的组织结构
左心房肌原纤维分布复杂,由多个重叠的心肌束带构成。这些肌束走行包括平行于二尖瓣环的圆周方向和垂直二尖瓣环的纵向方向。这些纤维的组织模式在大多数个体中很常见。在心外膜面,左房前壁由平行于房室沟的主束纤维组成,代表Bachmann束的延续。在左心耳高度,这些来自FO前缘的纤维环绕 LAA 的根部。隔肺束(septopulmonary bundle)由纵向和斜向的纤维组成,走行于房顶心外膜面。它们起自间隔中部,上行至房顶,与肺静脉口部接触。在左房后壁,其纤维可分叉成为两个斜支(图 8、9 和 10)。
在前壁心内膜面,主要纤维来自房间隔束(septoatrial bundle)。从纤维分布可以看出,纤维束的分布存在广泛的异质性,并且通常会发现肌袖分布的突然变化,尤其是在后壁和肺静脉口周围。结构不连续性和非均质的纤维分布已被证明了与房颤维持机制相关。---link肺静脉前庭消融和持续房颤box术式
左心房扑动的解剖学意义

围绕二尖瓣环的心房扑动是最常见的左房大折返房扑之一,包括二尖瓣环逆钟向和顺钟向的折返。在这种情况下,二尖瓣峡部作为折返路的前边界,而后边界可能是后壁的瘢痕区。
发生二尖瓣环房扑时,通常消融二峡线。手术的成功与形成完全线性阻滞息息相关。如果产生不完全阻滞,可能导致传导延迟更长,并促发后续的其他心动过速。在尝试二峡消融前,有一些值得考虑的因素,如二峡线与心大静脉及左回旋支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CS在心外膜被肌袖包绕,可阻碍心内膜面的完全阻滞。另一方面,由于邻近回旋支或心房分支,可能导致血流局部冷却(充分),使其难以达到足够的温度,最坏情况下,如果这些冠脉分支靠近心内膜面不到5mm,则冠脉有可能受到损伤。
电生理术者可能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心内膜面存在不规则的肌肉组织,这些肌肉组织之间的隐窝(recess)使得导管消融很难形成连续性,甚至使得导管或者电极陷进去,形成穿孔风险 。
房颤相关的左房房扑也很常见,原因可能是心房内存在纤维化区域,起到缓慢传导或传导阻滞的作用,也可能与既往消融术相关,其中不完全消融线可能促进微软该消融线的折返。在进行房颤消融的患者中,窦性心律下左心房肌束传导阻滞在左心房房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房颤消融术后,二尖瓣环房扑是最常见的大折返形式,但围绕肺静脉开口、间隔或累及左心耳的不完全损伤线的大折返房扑也不少见。随着全球介入手术数量的增加,消融后大折返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此外,左房外科手术与左心房房扑之间也存在重要关系,因为瘢痕的作用就像一个固定传导屏障,以与右心房切口类似,为折返的形成提供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