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1
各位读者朋友们,虎年大吉!
简希医话继续年前的“什么是XX”系列。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让简希来说个故事。
我有一位外地的同学,半年前开始,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睡眠障碍。
睡不好觉,虽然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时间长了,人就没精神,无法专注工作,连气色都变得很糟糕。
而且,心情会受影响,容易产生挫折感;情绪波动也大,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发脾气。
原本平和规律的生活,就因为睡眠的事情,被搞得鸡飞狗跳。
在辗转求治的过程中,他既看过西医,也看过中医。
最近,他微信发过来两张照片,我一看,是中医处方,但是只拍了药物组成,没有拍医生的诊断。
啊呀呀,这是...要考考老同学?
紧接着问题就丢过来了:
我最近看了两个有名的中医,他们都根据我的情况开了方,你能看出来是治疗什么的吗?
我细瞧了一下,第一张没有主方,用了大量的安神助眠药;第二张是半夏类的清化痰热方,略加了疏肝解郁药,还加了两味化痰安神药。
我也不客套,直接发消息:
“你是在看失眠啊?”
“呵呵,是啊,最近睡觉一直不太好。你小子看药方猜的还蛮准。”
“第二张方子可能性多一些,我本来还不确定。但第一张方子里面,满满的全是安神助眠药,我要再看不出来,这碗饭干脆别吃了。”
我同学一听,顿时感觉有戏。
“哦?!那就是说,开第一张处方的大夫看的比较准喽?实话跟你说,我正犹豫到底吃哪个大夫的方子呢,因为都挺有名,所以发给你看看,帮我拿个主意。”
“那你为啥一个问题找这么多专家看呢?”
“哎,还不是因为时间长了,一个医生看不好,换了一个,不行再换,太折腾了。我干脆多看几个,把他们的意见综合一下…”
“哦,那加上我就三个医生了,都变成会诊了。你是让我帮你筛选一下方案是吧?”
“对喽!照你这么说,看来第一个大夫的水平比较高,我就吃这个大夫的药吧!”
我忙阻止。
“我可没说,第一个大夫水平高啊。只是这种方子,你看了不会有其他的想法,明摆着就是想让你能睡觉。”
同学问:
“那有什么不对么?我不就是睡不好么?”
“但是你仔细看啊,一般睡眠不好,中医也分类型的。大夫要是看得准,哪里需要用这么多类的安神药呢?应该只用几个对症的药,就可以啦。”
“就像你去一个地方玩,哪有买了汽车票,又买火车票,还买飞机票的道理呢?”
我继续分析:
365建站“你看这个方子里面,可以说包罗万象,不管什么类型的安神药都用了,反而说明大夫没有自己的思考,或是没时间给你好好看病。”
“你再想啊,如果只是用安神药,让你睡好一些,那和你吃的西药安眠药有什么区别么?停药以后你又睡不好,那不是吃了药,就停不下来了么?”
我同学有点犹豫。
“可是这两个医生都比较有名,挂号也不容易,不如我两个医生的药一起吃,你看怎么样?”
我连忙打消他的念头。
“这样不好。吃药不是点菜,混起来量太大,对身体也不好。”
“我不了解实际情况,本来也不好多加评判。我只能说,从组方思想上,我会选择第二个大夫的方子。因为能看出来他的主体思想。”
我继续道:
“这个大夫认为,你的失眠,主要是因为有痰热扰动心神,让你心神不安,你可能不容易入睡,睡着了还会不停的做梦,平时可能还有情绪波动。所以,他又加了一些疏肝解郁的药。而安神药,他选择的也是化痰开窍安神药。”
“看病的时候,医生有想法总要比广撒网好。”
我同学听懂了。
“的确是有多梦,而且脾气不太好,容易上火着急,最近说话比较冲。”
“那我就先用第二张方子试试。”
“但是我最近并没有感冒,也没有你说的痰。你刚才说的痰火,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跟他开玩笑道: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了,值得你请一顿饭。先欠着,我公号里会写,你回来南京,记得找我报到哈!”
就这样,我不但找了个话题,还赚了顿饭😝
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在中医体系里面,到底什么是“痰”?
图片
02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痰”的定义很确切。
痰就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后,分泌的液体,也叫“痰液”。
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痰液,成分略有不同。
大致上,痰液由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物质构成。
而现代中医里面的“痰”,指的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继发性的一类病理产物。
“痰饮病”,就是这类病理产物所致的病。
所以,中医“痰”的范畴,较现代医学要广泛。
广泛到什么地步?
清代中医学者丹波元坚(日本)写过一本专门讲中医杂病的书,叫做《杂病广要》。
虽然是日本人,但由于丹波的考据工作很扎实,所以大家反而更倾向于他较为客观、公允的说法。
他说“痰”字,古代原本没有。
本来是一直用“淡”字的。
“淡”字,与“澹”(音Dan)字通假。
“澹”的意思,通“淡”和“痰”,就是水在动。
所以,古人一开始将水走肠道的声音,称作“淡饮”。
只要是水液代谢有障碍,体液不得其所,都可以归入“痰饮病”的范畴。
比如说,身体各个部位的积液,胸腔、腹腔、盆腔、心包积液,还有各个脏器的积液,皮下的积液,都属于“痰饮”。
再比如,人体一些空腔结构中,发生了运行不畅的情况,又找不到实质性的阻塞物,像高血脂导致的血管斑块、堵塞,一部分输卵管不畅通,组织的粘连,甚至一些质地柔软不坚硬的脂肪瘤,囊肿、结核感染灶、一部分良性肿瘤等,也被归于“痰饮”的疾病范畴。
总的来说,要么就是病理性的水,要么是病理性的质地柔软的物质,引起了机体的代谢障碍,都可视为“痰饮”。
不但如此,中医还从“功能”上去定义“痰饮”。
因为有很多微观的病理产物,无法直接用肉眼去观察。所以,中医认为,凡是具有“粘滞”属性的疾病和症状,阻碍了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都可以从“痰饮”的角度去合理怀疑。
那症状可就多啦。比如说胸闷、头晕、肢体不利、大小便不畅,甚至包括肥胖,包括情绪上、精神上的不爽利,如郁闷/烦躁、情绪不舒畅,又如精神不振、神志不清等,都属于功能上的发挥受到阻滞,不通畅,都可以从“痰饮”病的致病特点上去考虑。
如此错杂的疾病或症状,都能和“痰饮”这个病因来挂钩,仅仅是因为它们都有“粘滞不通畅”的特征。
那么,要说清楚“痰饮”病,以及它的治疗策略,其结果就是复杂,十分复杂。
古人常说:怪(百)病皆由痰作祟。
意思是说,很多你想不通的,没见过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疾病和证候,你要想想看,有没有可能是“痰饮”之病。
但是,古人也意识到,如果把这些错综复杂的疾病和证候,都归于“痰饮”作祟,那么治疗上就会产生巨大的困扰:
不同的病因病位,怎么可能只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疗方案呢?
为此,中医在“痰饮”的基础上,经历各代医家的探索和总结,又衍生出很多,在“痰饮”概念下,互有不同,泾渭分明的分支概念。
这有点像简希之前所写的很多题材,如“精、气”,给它们冠以不同的修饰词,比如卫气、宗气、谷气、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等,起到彼此区别,避免混淆的目的。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