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场减腰围2至5厘米”“减肥不忌口,火锅、奶茶都可以吃”“减重牙膏可有效抑制虚假食欲,让你刷刷牙就能瘦”“用高科技仪器刺激穴位疏通经络,40天瘦20斤不反弹”……调查发现,五花八门的“瘦身神器”层出不穷,从口服的减肥产品到外用的减肥仪器,一些机构通过制造身材焦虑、夸大宣传、伪造科技概念等手段,打出一条条“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俘虏”了不少减肥者的金钱与健康。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达34.3%和16.4%,并呈逐年递增趋势。伴随肥胖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与减肥有关的概念层出不穷,减肥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增,随之也伴生出不少乱象。有的动起了“减肥”“瘦身”的歪脑筋:“7天瘦10斤”的承诺背后,是脱水称重的数字游戏;“减肥逆袭人生”的案例背后,是精心编排的营销剧本;“封闭式魔鬼训练”的口号背后,是透支健康的危险赌博;“瘦身针”“缩胃术”的流行背后,是对医疗边界的疯狂试探……事实上,减肥产品宣传的夸大其词与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截然相反。
减肥减重,当然是大事。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这一度让“减肥”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网络上出现的“减肥瘦身神器”,一些商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商机,借热点营销促销之名行夸大宣传、卖假售假之实,有的压根就不管用,没有什么效果。深陷其中的消费者不仅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自身健康也受到伤害。当科学管理身材被异化为商业狂欢,这场关乎全民健康的行动,正被一些商家套上层层枷锁。由此可见,减肥减重,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

减肥减重,不容乱象丛生。在减肥减重变成国家行动的当下,我们不能任由那些没有效果的,甚至还有危害的“减肥神器”招摇撞骗。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减肥产品,消费者往往很难分辨其真正功效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减肥市场的种种乱象,必须得到有效遏制。
整治虚假宣传销售陷阱,应加大监管力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线上线下广告宣传的监管,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制止那些正在进行的虚假宣传行为。平台方应负起内部监管责任,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系统整治和清理,对于违规商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轻易以身试法,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减肥观念,理性对待减肥产品及服务,提高个人消费素养,了解常见产品的基本功能和大致效果范围,在购买产品前,查看商品的口碑和其他买家的真实反馈,尤其是那些负面评价,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宣称短期有奇效的减肥产品,在追求变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董宏达)